第3章早稻田大学(第1/3 页)
孩子,等你从早稻田回来,要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农业科学事业中来。不能只满足于种早稻,还要研究双季稻、三季稻......--和我比赛吃烤板筋的哥们儿她爸</p>
.......</p>
这位叔叔还说,80年代他的同学从早大学读完经济学回来后,就被分配在农科院当会计,直到今天,还在农科院当会计。</p>
言归正传。</p>
从高圆寺车站乘电车到中野,换乘地铁,从地里一爬出来就是早稻田。这里一棵稻子都没有,和高圆寺差不多,只是路稍微宽一些,住户稍微少一些。</p>
从地铁站沿路向北再往东,道路豁然开朗,学生也多起来。路边有一座雄伟的教堂一样的建筑,那就是早稻田大学的象征--大偎讲堂(大偎重信是早稻田的创始人,后来还当了RB首相)。</p>
讲堂前的广场上聚集了很多学生,他们围成一个个圆圈,有人弹吉他,有人吃东西,还有人滑滑板。</p>
讲堂高大,近看必须仰视。大门紧闭,砖墙和铁窗让人有些不寒而栗,但米黄的颜色又给这座古老的殿堂凭添了一些暖意。伫立讲堂之前,我似乎能听到唱诗班的歌唱。</p>
这里是早大的学术殿堂,就好像古希腊的圣人们比道德、比智慧的地方一样。不由自主地,我想:如果有一天,我也能登上讲堂里的大舞台,一年留学也算不虚此行了。</p>
讲堂前,见到了广间还有几个欧美人。我们由他带领,参观早稻田。</p>
我们看到了大偎先生的铜像,法学院、经济学院,校园里的建筑多是欧式风格,陈旧却厚重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上课的教室在哪里,广间便指出一条路,让我自己找。</p>
又是一条小巷,时而上坡,时而下坡。路过了咖啡馆,看到了观音菩萨石像,走过一片墓地,闻见炸虾的香味。就在眼镜店和便当店中间,我终于找到了22号馆,早稻田国际交流中心。</p>
门是自动的,当红外线传感器感知到物体时,门便会打开。不像我北京的大学,进门必须出示学生证。而站岗的警卫一丝不苟地行使这唯一的权利,决不说一个请字,像审犯人一样吼着:把学生证拿出来!看罢一摆手,比校长谱都大。</p>
早大的教学楼进出自由,我便进去一探究竟。一楼是计算机室,像联合国大楼的某个房间:世界各国的学生分别围坐在几个大圆桌旁,多台电脑自然也呈弧形摆放,电脑之间没有隔断,使用者可以随时和左右甚至对面的人交流。</p>
这间大房子里很少听见说话声,只有劈劈啪啪敲击键盘的声音响个不停。我忽然想起小学第一次上计算机课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