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2章不是不相信,而是真的没见识过这种技术(第1/3 页)
王副组长:“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,比我导师的考证,秦先生的分析,更切合古人的实用主义。”</p>
在考古学中,社会学科也是一项重要的佐证。</p>
只是关于‘柿蒂纹’,没有学者会想到用中医药理来考证。</p>
毕竟现存漆器、青铜器上的花纹,第一眼看去,便会先入为主的判定为柿蒂。</p>
一旦先入为主,后面的考证,实际上是一步错步步错。</p>
譬如物理学家认为光是波,就构思各种实验证明光是波。</p>
直到证明光是波的实验无意间证明了光的波粒二相性,这才恍然大悟。</p>
有些时候,人们与真相只隔一层纱纸,但那层纱纸,却极难捅破。</p>
而秦淮的分析,干净利落的、不留半点争议的将纱纸捅破了……</p>
十几位专家擦了一把汗。</p>
不是吧?</p>
他们敏锐的察觉到,秦核舟貌似给考古学家们添加一份负担!</p>
以前,考古学家需要懂历史、懂绘画、懂化学、懂物理、懂地质、懂宗教、懂经卷、懂古文。</p>
而秦核舟刚才那番分析,若是写成论文发表,考古专业肯定要加一门学科——中医学。</p>
惨绝人寰啊!</p>
“我分析得合情合理呀。”</p>
秦淮微微一笑。</p>
“合理合理,非常合理,秦先生见解独特。”</p>
“秦先生博闻强识,能将中医与考古联系起来,这种考古方式自成一派了。”</p>
舔就得了!</p>
这种考证方式,确实让人耳目一新,且无懈可击。</p>
“那依秦先生之见,这种花纹,应该如何命名?”</p>
“方华。”</p>
秦淮能推翻柿蒂纹,自然有自己的命名。</p>
十几位专家聚精会神的倾听。</p>
“通‘芳华’,指的是四方的花,来源于上古时代炎帝-神农部族的‘华’图腾。</p>
其实这个词不难找。</p>
屈原在《楚辞·九章·思美人》中记述:“芳与泽其杂糅兮,羌芳华自中出。”</p>
后人王逸对前一句的解释是:“正直温仁,德茂盛也。”</p>
对后一句的解释是:“生含夭姿,不外受也。”</p>
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赋》也有:“臣观其丽者,因称《诗》曰:遵大路兮揽子祛,赠以芳华辞甚妙。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