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章入寇1(第1/3 页)
延州,大宋环庆路的核心与边防重地所在。随着一声鼓响,大宋陕西经略安抚副使、知延州范仲淹便走入了府衙都堂之内。</p>
“经略……”</p>
“大府……”</p>
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的环庆路的文武官员,立刻上前问好。</p>
从称呼就能将他们区分出来。</p>
若是称经略的,必是武将,而若是称大府的则必是文官。</p>
“诸公不必多礼!”范仲淹拱手道:“如今军情紧急,些许俗礼,也就不必再计较了!”</p>
范仲淹身材壮硕,看上去颇为高大,面容坚毅,双手甚至长满了老茧,两鬓也开始有些斑白之色。</p>
要是不知道的人,恐怕多半会以为,这是一个大宋赫赫有名的戍边武臣,而非曾经在汴京城里呼风唤雨,甚至敢和宰相掰手腕,与天子唱对台戏的谏官文臣清流。</p>
事实上,当代的清流文臣,没有丝毫他们后世徒子徒孙们的样子。</p>
大部分谏官,都是寒门出生。</p>
像范仲淹、余婧、富弼,都是苦哈哈,知道人情世故,也懂茶米油盐。</p>
特别是范仲淹,他小时候,父亲早亡,母亲改嫁给了同乡的朱文瀚,那时候他才两岁,不知世事,于是一度连名字都是叫朱说——直到后来,他中了进士,当了官,方才改回本姓,将老母接到身边侍奉。</p>
而在那之前,深感寄人篱下之耻的朱说,很久就离家出走,来到应天府,拜在了大儒戚同文门下读书。</p>
老师虽然给了他一张书桌和一个求学的机会。</p>
但,生活和一日三餐,却需要自己去挣。</p>
所以,这位大宋重臣的经历和生活,远比历史书上的三言两语,更加刺激和丰富。</p>
“西贼已经入寇!”范仲淹走到都堂上坐下来,对众人道:“昨日,清涧城方向就已经发现了西贼大队主力……”</p>
“故而,种崇班如今正在清涧城,严防贼寇破关侵扰!”</p>
所有人都是严肃以待。</p>
因为,这一次元昊入寇的规模,空前盛大。</p>
几乎能和去年,元昊大军侵袭环庆路相比了。</p>
仅仅是目前所能发现和探查到的元昊在横山的兵力,就起码有五万之巨!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