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章大意了(第1/3 页)
李达仁的眉头跳了跳,对着何主簿做了个手势道:“何大人!请!”</p>
何主簿也不客气,迈着方步走进李家庄。</p>
跟在他身后的差役和那些马车也驶入了庄子。</p>
大明自万历年间起,除了必要的米麦以外,剩余的税赋都已现银的形式收取。</p>
以往由粮长、里正代收的,代运输也由官府出面收取运输。</p>
中间少了里正、粮长的环节,就减少了对百姓的盘剥。</p>
以往那些踢斛的高手也都没有了用武之地,但这并不能阻止官吏们的上下其手。</p>
其中很大的关系与大明官员的俸禄过低有关系,直到崇祯年间,二百多年的时间里,俸禄基本上就没怎么涨过。</p>
尤其是后来给官员发的俸禄还都是以宝钞为主,宝钞在如今的大明就是废纸一张。</p>
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甚至买不起二两肉,这样的日子官员们哪里能受得了。</p>
贪腐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,收粮有收粮的办法,收银子更是有收银子的办法。</p>
银子因为熔炼时的纯度不同,也就造成了颜色上的差异,再次熔炼时还会产生损耗。</p>
折色和火耗两个名目就被堂而皇之的立了出来,至于收取多少折色和火耗,那就是地方官的事情了。</p>
朝廷先是把索要征收的税赋下达给每个省,一省的巡抚再把本省要收取的税赋摊派到州县。</p>
县里再派人去具体收取税赋,层层加派下来,再加上举人以上,有功名的读书人还不用承担税赋。</p>
这样一来整日劳作的农户所产出的粮食交完税赋后就剩不下什么了,一年中到是有大半年要饿着肚子才能度日。</p>
一但遇到灾荒除了卖掉自家田地,再没有别的活路。</p>
就算是丰年农户的日子也不好过,官府收税要银子。</p>
农户手里没有银子只能把粮食卖给商人,商人自然要趁机压价,往往丰年卖田卖地的也不在少数。</p>
李家庄在几天前就准备好了钱粮,差役们指挥带来的民夫验看粮食,过秤后装车。</p>
“李家庄应该交的税银都在这里了,还请各位大神仔细查验!</p>
李家的银子成色都不错,各位大人可不要看错了!”</p>
李达仁一指一旁的箱子说道。</p>
张佃冷哼了一声,从李达仁身边走过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