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一章孙承宗在榆林(第1/3 页)
孙承宗了解水泥之后,想到如果水泥用于辽东前线筑城,估计三个月就可以筑起一座坚城,完全不怕清军来攻。水泥完全像是一种魔术一样,先是将石化成粉,再重新将粉变成石。</p>
“这水泥产自哪里?”孙承宗问唐彬。</p>
“产自南洋。”</p>
“多少钱一包?”</p>
“一包要二两银子。”</p>
孙承宗还是被这个高价格给吓住了,如果用人力采石头,铺出水泥一样的面积,估计也只需要一两银子。水泥光是价格就比石头贵一倍,还没算工人的人工以及沙石的钱。</p>
不过,水泥虽贵,但它却有其他的优势,比如它运输方便,可以分成多小一包都可以,普通弱女子也能拿得动。还有就是它的速度,水泥是产品,买来就能用。而石块需要人力开采,开采速度极慢。要将一座城的石块准备好,光采石的时间,差不多需要一年。</p>
如果是买水泥,只要有钱就可以,一个月内可以用船送到任何地方。</p>
水泥的优点虽然多,可孙承宗不得不放弃用它筑城的想法,因为他最清楚,大明不缺人力,缺的是钱。大明也不是富人缺钱,而是皇家缺钱。</p>
唐峰这样的土豪,钱多得可以用水泥铺路,而崇祯却没有钱买水泥去筑城。对于这种情况,孙承宗也没办法解决。总不能劝唐峰将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全捐给国库吧,谁也不是**。</p>
看完水泥,孙承宗没有再看什么,让唐彬直接将他送回家里。</p>
第二天一早,孙承宗又让唐彬带他去看看昨天才灌的水泥模板,看看是否真的已经硬得踩不出印子。孙承宗到了昨天的地方,选了有昨天自己脚印的那一块变得发白的水泥板,用力踩下去。果然,脚下已经没了软的感觉,仿佛踩到的是一块石头。</p>
唐彬让人带来一把长砍刀,让孙承宗砍水泥板。</p>
孙承宗虽然已经七十六岁,可拿刀的手依然有力。</p>
“喝。”一刀劈在水泥板上。</p>
“咣。”反弹的刀,差一点脱手。</p>
孙承宗看去,水泥板只留下一条浅浅的白印,丝毫没有损坏。</p>
“果然神奇。”孙承宗惊叹道。</p>
看完水泥之后,孙承宗没有去看榆林城的军事力量,而是对唐彬说:“带我去看看学堂。”</p>
“老大人,榆林城有小学堂、中学堂、大学堂。而大学堂又分文学堂和武学堂,不知老大人想看哪一处?”唐彬问道。</p>
“都想看,先从小学堂看起吧。”孙承宗深思一下说道。</p>
唐彬亲自驾着马车,带孙承宗来到一处小学堂,这里是榆林城第一小学。如今城市变大,人口增多,榆林城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,每一个区都有一所小学。榆林城第一小学就是城中区的小学,也是榆林城最早的一所小学,冯云和唐峰都曾在这里当过临时教师。</p>
榆林城第一小学有两百多学生,分为十二个班。小学阶段分甲乙丙三个等级,甲级班为刚入学的启蒙班,考试合格升到乙级班,乙级班再升到丙级班。小学学习时间并不定,有些人三年就从小学毕业,而有些人要花五年或六年。小学毕业之后,就升到中学堂学习。</p>
榆林城规定,所有学生必须中学堂毕业才能参加工作。而要参加管理工作或是晋升为军队的中层军官,必须从大学堂的文学堂或武学堂毕业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