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章清官与好官(第1/3 页)
在港口往回走的路上,唐峰问道:“阿敏,你认为什么样的官就好官呢?”</p>
“老爷,我觉得不贪且能为民伸张正义的官就是好官。”</p>
唐峰摇了摇头说道:“不贪和为民作主只是当官最基本的要求,在我眼里,这样的官不仅不是好官,而且还是一个不合格的官。做一任地方的官,就要将这一块地方经济发展起来,要让这一块地方的人民生活有所提高。你来的时候,这里的人每年只余一两银子,可你走的时候,这里的人每年已经可以余下十两银子,这就说明,你是一个合格的官,是一个好官。”</p>
“老爷,按你这个标准,大明两百多年,能称为好官的可不多啊。”孙敏说道。</p>
“大明那些被人称为好官的,大多只能称为清官。我希望我们海南以后这样的好官至少有一半以上。”</p>
“老爷,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。”</p>
唐峰想了一下继续说道:“好官的标准,其实就在大明的科举与我们海南的公务员考试的区别上。大明的科举考的是儒家四书五经,这些读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四书五经的人,只能保证他具备的是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,却没有任何发展经济的方法。科举选出来的,只能保证其中大部分是好人,而不是能人。我们华夏的人民对好官的要求太低,只要求他们是好人就行,只要不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就行。”</p>
“老爷,你是说,大明只要将科举改为公务员考试,也许能改变如今快要破产的困境吗?”孙敏问道。</p>
唐峰摇了摇头说道:“大明的问题积压了二百多年,不仅仅是科举制度落后的原因,而是阶层越来越固化,各自抱团且不懂让步。比如说,官官相护,这一点当官的都知道,就算你不想同流合污,但你很快就会被这个团体排斥在外,让你什么事也做不了。”</p>
孙敏听罢,连连点头说道:“真的像老爷你分析的一样,以前我一直考虑这个问题,可总找不到本质的原因,老爷你这么一说,我就豁然开朗了。”</p>
孙敏从小读四书五经的,但在唐家这么多年,也自学了不少西方的学问,她如今的视野不是一般大明士子可比,这一趟跟着唐峰出来,更让她从中学到不少。</p>
孙家有好几人已经进入海南各地的部门当了公务员,孙敏决定要将唐峰今天的谈话记下来,要带回去让家里孙氏子弟们好好看看,让他们知道,什么样的官才是好官。</p>
回到海口城的新城区,唐峰没有再去看其它新建的建筑,他最关心的是地下看不到的东西,地下的排水管道,是新城区防洪防涝的关键。</p>
唐彬找来海口新城建设的负责人来陪同唐峰。</p>
“海口城每年雨天是多少天?雨量多大?海口老城每年被淹几次,损失几何?”唐峰严肃地问城建负责人。</p>